艺术档案 > 艺术哲学 > 科技哲学的STS新方向

科技哲学的STS新方向

2010-07-10 09:58:05 来源: 哲学.cn 作者:

   科技哲学是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统称,是从哲学角度对科学和技术进行整体考察和把握的学问。

  科技哲学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诞生和发展的。近代资本主义文明实质上是建立在以实验和数学为特征的精密科技基础上的科技文明。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旧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曾为科技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导致几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科技革命又反过来引发几次产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显示出巨大的社会功能。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物质基础的发展,必然要求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因而,迫切需要一种能适应这种社会需求,并能保障和引导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哲学。逻辑实证主义和技术自主论的科技哲学,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科技哲学流派。它们认为,科学技术是纯粹客观的知识和技能,不受社会影响和具有独立自主发展逻辑,是可以为任何目的服务和任意使用的中性工具。狭隘的、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确需要这样一种拿来就能用,用了就得利的工具。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开始迈向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学技术从传统的以个体或小规模方式从事的小科技,发展为包括大量人员、巨额资金、昂贵设备和复杂组织在内的大科技;包括复杂系统科学在内的一系列交叉学科的兴起,显示了科技的不确定性、非线性、混沌和自组织性的特点,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的强大趋势。

  随着以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空间科技为核心的高科技的出现,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同时,对自然、人、社会的负面作用空前突出,充分表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创新并非单纯由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决定,科技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社会因素具有建构和塑造的作用,必须考虑复杂的人文社会条件和机制。社会对科技发展的需求,并不仅仅表现在利用科技促进经济发展上,还必须使科技与自然、人、社会相互和谐,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变化深刻显示了科学技术社会化,社会科学技术化,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体化的时代特征。

  在此情况下,科技哲学开始了从撇开人文社会因素考虑科技发展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技术自主论,到重视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新方向的转变。

  在科学哲学领域,经过以波普尔为代表的批判理性主义,以图尔明、库恩、费耶阿本德、劳丹等为代表的历史学派,以夏皮尔、普特南、瓦托夫斯基等为代表的新历史主义学派,把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研究结合起来,使科学哲学从科学的静态逻辑结构研究转向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研究;把科学看作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社会事业和社会行为,引进社会心理因素,促进科学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联系;揭示了认识模式与人类社会历史实践形式的内在联系,认识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理性与价值、各门科学的哲学研究,都有丰富的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内容。甚至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最近,有些学者呼吁“建立一种科学政策哲学”,作为“科学哲学的新方向”,更是体现了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导向。

  在技术哲学领域,可以更明显地看到这种STS新方向。从技术哲学的发展阶段看,第一阶段主要研究技术的本质、设计和结构问题。第二阶段着重研究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技术的价值等问题。第三阶段开始深入研究技术与自然、技术与经济、技术与文化、技术与心理、技术评估等问题。

  从上世纪中叶以来,大致相应于第三阶段形成了3种学派。西欧学派的德国成了“分析的技术哲学”的研究中心;法国则侧重于技术伦理学讨论;英美学派着重在对技术进行社会学和历史方面的探讨;前苏联和东欧学派注重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日本则在技术论的名称下重视技术与社会关系研究。

  美国著名技术哲学家C?米切姆认为技术哲学中的问题分两类,一类是“认识论”或“形而上学”问题,另一类是伦理学和政治问题。他还总结了历史上两种技术哲学传统,一种是工程学的技术哲学传统,是由德国的恩斯特?卡普和弗里德里奇?拉普这样的工程师―哲学家发展的;另一种是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由奥特加(西班牙)、芒福德(美国)、海德格尔(德国)和埃吕尔(法国)相继发展。他们认为,由于当代人类高科技能力的过分强大,使我们的活动能力超过了我们的预见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我们无法完全认识全球自然界的长期后果,因而需要加强科技的人文研究,用新的伦理责任来约束我们的高科技活动。

  基于当代科技哲学的时代特点,我国的科技哲学研究必须紧紧把握STS的新方向,密切结合我国实际,深入研究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科技与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科技与人文―――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心理活动、审美观念、语言符号、宗教思想;科技与生态环境、资源、能源、人口;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利用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规律和机制,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有利于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