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教学岗位上退下以来,我一直关注哲学的学科建设,在08年这个具有重要特色的年份开始之际,我想谈一下我对今后哲学学科建设的学术期盼。
首先,要摆对哲学学科建设在整个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中的地位。一谈到改革开放,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经济政治上的种种改革开放,而学科建设似乎只是高等院校的日常工作。其
实,学科建设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它是思想解放提出来的任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的一部分。
其次,哲学学科建设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没有什么一般的超越各种哲学的学科建设。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哲学是一级学科,它有8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科学哲学、伦理学、美学和宗教学。其中中国哲学和外国哲学不是一个哲学,而是多个哲学的集合,那么,有没有一个哲学能够代表各个哲学的共性,而成为“哲学本身”呢?按照我的理解,有,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之所以从外国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分化出来,就是因为只有它能够代表各个哲学的共性,只有它是严格以科学为根据,是按照一般科学的要求来构建的。因此,哲学的学科建设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建设
第三,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加强学科的科学性,哲学自然不能例外。自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形态这一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形态历来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此,当前却有意见分歧。有多种形态企图取而代之,其中尤以实践唯物主义拥有大量的赞同者。在我看来,不管你赞同哪一种形态,我们都不能绕开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是非曲直的评论。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搞清楚构建一门学科的科学形态必须满足哪些条件;其次要用这些条件来评估辩证唯物主义,搞清楚它满足这些条件的程度,也就是搞清楚它在哪些方面是科学的,哪些方面不科学,或不够科学;最后再决定是根本摒弃辩证唯物主义而以别的哲学形态代替它,还是基本保留但加以改进,使之成为更加完整、严密、科学的哲学形态。总而言之,就是要加强哲学的科学性。
我认为这就是目前哲学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如果这些问题都搞不清楚,只是各自从主观意愿出发,争妍斗艳,哲学学科建设很难迈出扎实而可靠的创造性的步伐。(黄枬森/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