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d=2" target="_blank">当代艺术的“中国模式”之展览篇
  • 艺术家对于传统文化的借用和转换
  • 张海涛︱媒介创造与本体穿越:中国机器人艺术
  • 另一个王广义,未必就是真的王广义
  • 1993:全球化语境与中国当代艺术的转向——再论“中国经验”展
  • 难题与思路同在——顾振清谈装置、影像艺术品的收藏方法
  • 更为隐蔽的“后殖民东方学” ——再谈谷文达的《碑林·唐诗后著》及其他
  • 徐冰《烟草计划:上海》的历史逻辑与细节暗示
  • 存在便是一种荒诞 ——关于岳敏君的艺术
  • 作为作品的“童话”——付晓东采访艾未未
  • 前进的棋子——周铁海访问
  • 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不确定性”
  • 岳敏君:简单是为了强调力度
  • 李路明访谈
  • 文化传统和当代方式——访艺术家徐冰
  • 1993:全球化语境与中国当代艺术的转向
  • 克劳斯·吕贝尔:漫谈双年展热潮
  • 从“修正”到“史记”及未来艺术世界格局
  • 未实现的民主——“上海双年展”制度中更严重的问题
  • 网络批评的语言暴力和知识缺失
  • 人造的地狱:参与性艺术和观看者政治
  • 汪建伟:事件大于展示
  • 易英:原创的危机
  • 物观·观物——自然物态艺术
  • 费大为︱所谓“艺术”是社会系统协作的结果
  • 中国当代艺术患上策展疲惫症
  • 皮力:现代主义与社会革命
  • 你觉得村上隆怎么样?
  • 邓启耀:被“江湖”的798
  • 数码摄影的普及和“形象的狂欢”
  • 王柏伟︱当代影像科技与表演艺术的关系简史
  • 朱青生︱所有专制都坚持经典和传统的艺术
  • 段炼:图像的堕落
  • 艺术不是感觉,而是深刻的感觉 ——答川美院报“师说”栏目记者问
  • 后现代主义正在退出历史
  • 查尔斯·萨奇,不批判他批判谁?
  • 利奥塔︱后现代之状况
  • 彭德︱批评家有谁能进入历史
  • 政纯办:纯形式的悖论?
  • 査常平:当代艺术中的四类批评家
  • 深化与拓展——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雕塑的若干反思
  • 邱志杰:一个全盘错误的建构
  • 泡沫大师和皇帝新衣——艺术产业和中国当代艺术现状
  • 解论中国当代“暴力化”艺术:兼评王南溟先生的《怎样对待权利》
  •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双年展
  • 艺术界为何要八卦?
  • 展览档案 艺术档案
    1 2 3 4 5 ... 59 » Pages: ( 1/59 tot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