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d=2" target="_blank">BIFF2008 导演访谈
  • 我的影像没有生活来源--对汪建伟的一个访谈
  • 录像艺术的叙事矛盾:乌托邦的期待和历史的建构
  • 审美疲劳?看看来自外太空的艺术
  • 2012连州摄影展获奖作品
  • 董冰峰:展览电影——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电影
  • [现场]100X100=900国际录像艺术展 - 中国首映
  • 曹恺︱东亚实验媒体源流考古
  • “在柏林的作品”南·戈尔丁柏林个展
  • 卜桦动画入选福冈三年展 获日本观众喜爱
  • 2023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时光机器、以虚强实、同行际遇、降河洄游
  • 王春辰:中国新世纪的影像
  • 杉本博司神秘的记忆
  • [女性摄影系列]Robin Schwartz:Amelia的童话世界
  • [女性摄影系列]Alessandra Sanguinetti
  • 虚焦的近景:亚洲实验电影
  • 初潮在南方及南方以南:中国实验电影与录像2001—2006
  • BISFF2019︱生态影像:活动/论坛/对话
  • 中国独立电影资讯-11月25日更新
  • 王小鲁︱中国纪录影像:建立一个新的独立文化传统
  • 鲁明军︱摄影蒙太奇、图像矩阵与媒介化博物馆——以展览“电影与摄影”(1929)为中心(上)
  • 鲁明军︱摄影蒙太奇、图像矩阵与媒介化博物馆——以展览“电影与摄影”(1929)为中心(下)
  • 多媒体影像展《无域之城——青年实验影像中的武汉》开幕
  • 亚洲摄影的驱动力——来自亚洲现实的挑战
  • 第15届英国独立电影奖提名公布
  • 似动不是电影的本质:周传基电影本体研究批判之二
  • 纪录与实验影像的跨界交会:关于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
  • 第三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录像短片单元艺术家作品(一)
  • 第三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录像短片单元艺术家作品(二)
  • 第三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录像短片单元艺术家作品(三)
  • 第3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
  • 第三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录像短片单元排片
  • 第三十九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 王小鲁︱纪录片:记忆赛博格与可以体验的历史
  • 当代西班牙艺术家作品选
  • 横滨影像节登场
  • 史上最全合集电影库
  • 分裂的关注——影像展
  • 第26届INSTANTS VIDEO暨录像艺术50年博览会即将开幕
  • BISFF2021︱排片信息
  • 朝向个体的历程:浅谈二十一世纪的台湾录像
  • 第十三届中国独立影像展(CIFF)入围影片
  • 2019连州国际影像专家见面会
  • 如何为当代影像艺术品定价
  • [女性摄影系列]Julia Fullerton-Batten:青春期的幻想故事
  • 影像档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巫鸿︱中国当代摄影四十年(1976—2018)

    巫鸿︱中国当代摄影四十年(1976—2018)

    2022-12-21 13:41:31.339 来源: 獨藝術 作者:巫鸿


    注:本文节选自 巫鸿 编著《中国当代摄影四十年》


    ▲“中国当代摄影四十年(1976-2018)”展览现场,2018


    文︱巫鸿

    著名艺术史家、艺术评论家、策展人

    第一部分

    a.jpg

    发生于1976 至1979 年的三起事件构成了中国摄影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首先,一些业余摄影家组成了一个非官方网络,系统地拍摄周恩来总理逝世后群众自发举行的悼念活动,并将这些照片编辑成册在社会上传布。这批被称为“ 四·五运动摄影”的历史图像保存了人们对这个事件的记忆,在当代中国的一个关键历史时刻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个富于意义的现象是非官方摄影社团的出现。成员达30 余人的“星期五沙龙”是其中较早的一个,于1976 年冬就已在北京开始活动。另一个团体的成员大多参与过“四·五运动摄影”,1977 年以后定期聚会。这些自发形成的社团把有志于摄影的年轻人联系在一起。在文革以后的开放气氛中,这些人开始系统了解摄影史的信息和材料,也开始探索摄影作为一门艺术的特质。  

    此时期的第三个事件—即1979 年初成立的“四月影会”以及该会在当年四月举行的《自然·社会·人》首展——有着更明确的里程碑性质。这个展览包括了由45 位艺术家创作的170 件作品,其中不少出于非专业摄影师之手。展览前言清楚地表明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宗旨,将摄影从政治宣传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展出作品反映了重返人本、回归自然和表现社会三个基本倾向。一些图像引导观众思考自然世界的美和宁静,另一些作品则发掘人的情感世界和捕捉生动的日常情节。它们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在文革后的中国可说是耳目一新,解释了这个展览对公众产生的巨大吸引力。


    2.jpg  

    ▲ 任曙林 / Ren Shulin 

    丈夫、妻子和孩子

    1979 

    3.jpg

    ▲ 贾育平 / Jia Yuping 

    假日

    1976-1986

    4.jpg

    ▲ 廖增益 / Liao Zengyi 

    死水微澜 

    1976-1986 

    5.jpg

    ▲ 张海潮 / Zhang Haichao 

    同舟共济 

    1976-1986

    6.jpg

    ▲ 贺延光 / He Yanguang 

    老战士合唱团 

    1976-1986

    7.jpg

    ▲ 王立平 / Wang Liping 

    忧国

    1976

    8.jpg

    ▲ 蔡海峰 / Cai Haifeng 

    我的骄傲

    1976-1986 

    9.jpg

    ▲ 闻丹青 / Wen danqing 

    亲家 

    1976-1986

    10.jpg

    ▲ 马晓青 / Ma Xiaoqing 

    寒夜

    1976-1986 

    11.jpg

    ▲ 鲍昆 / Bao Kun

    无题

    1976-1986 


    第二部分

    b.jpg

    从上世纪80 年代早中期开始,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影会和影展,较早者有西安的“四方影会”和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广州《人人影展》。其它具有影响力的地方影会包括“陕西群体”、上海的“北河盟”和厦门的“五个一”群体。上百个摄影团体在这段时间内出现于北京,“裂变群体”和“现代摄影沙龙”是其中较重要的两个。后者通过在1985-1988 年间组织三次颇有影响的展览而成为摄影新潮的牵头者之一。  

    这一新潮运动的出现与80 年代的“文化热”、“85 美术新潮”,以及文学艺术中的“信息爆炸”密切相关。文革期间被禁止的各类西方艺术通过复制和展览在这一时期内被大量介绍入中国,数百种理论著作在短期内得到翻译出版。新型摄影期刊和杂志也出现了,如创刊于1984 年的《现代摄影》激起了年轻艺术家的极大兴趣。

    这个“信息爆炸”在摄影创作中的结果是:二十世纪初以来的主要西方摄影风格都在80 年代的中国得到重现。经过这个学习和吸收西方摄影风格的“多样化时期”,纪实摄影于80 年代后期成为新潮运动的主流。与美国上世纪30 年代的纪实摄影运动类似,80-90 年的中国纪实摄影作品也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它们的内容、形式和手法服务于摄影家们为之献身的社会改革潮流。

    总的说来这些作品沿循两个主要方向,或与当时流行的“乡土美术”平行发展,表现普通人民和中国文明的永恒精神;或与“伤痕美术”息息相关,以社会中“人”的悲剧命运作为表现主题。前者往往呈现带有浪漫气息和象征意味的影像,反映了强烈的民族志兴趣;后者则具有历史批判性的本质,把刚刚过去的一段中国历史看成是一个需要修补的巨大断裂。

    大约同时,由于中国城市的爆破性发展,越来越多的纪实摄影家将镜头聚焦于剧烈变化中的都市景观。拆迁场地的废墟、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涌入、变动中的城市人口和都市生活等等,都成为纪实摄影的常见题材。


    ▲ 安哥 / Ange 

    每天早上推着单车走上海珠桥的人流 广东广州

    1986 

    ▲ 侯登科 / Hou Dengke 

    陕西关中

    1982-2000 / 2016

    141.jpg

    ▲ 刘香成 / Liu Heung Shing 

    1980,云南省,思茅 

    1980 

    151.jpg

    ▲ 莫毅 / Mo Yi 

    “一米,我身后的风景”系列 

    1988

    171.jpg

    ▲ 吴家林 / Wu Jialin 

    卖鸟人 四川宜宾

    1989 

    18.jpg

    ▲ 王福春 / Wang Fuchun 

    火车上的中国人 

    1998

    19.jpg

    ▲ 顾铮 / Gu Zheng

    1980s之01 

    1980

    20.jpg

    ▲ 吕楠 / Lv Nan

    一个孩子的葬礼 云南

    1993 

    21.jpg

    ▲ 解海龙 / Xie Hailong

    安徽省金寨县双河乡张湾小学 不管生活多么艰苦,苏明娟同学仍在刻苦地学习 

    1991 

    22.jpg

    ▲ 张海儿 / Zhang Hai’er 

    窗边女孩

    1989 


    第三部分

    c.jpg

    至80 年代末,新潮摄影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完成了在中国重建摄影艺术的历史使命。新一代更有当代气息的“实验摄影”开始取而代之,与方兴未艾的前卫艺术联手共进。从时间上看虽然实验摄影于80 年代末已经出现,但直到90 年代中期才形成实验艺术领域中的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潮流。

    实验摄影家通常和实验艺术家一起生活和工作,在同样的非官方艺术展中展出他们的作品。随着实验艺术的迅速国际化,实验摄影也得到参加国际大展的机会并开始为全球艺术市场提供商品。在这个新的环境中,实验摄影家在国内具有另类地位,同时与国外博物馆、策展人以及画廊发展了合作关系。  

    三个事件对实验摄影运动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一是东村艺术群体在北京出现,聚集了行为艺术家、实验摄影家和实验性画家。他们大多数来自地方省份,在共同兴趣的促动下施行了富有冲击力的实验艺术项目。这种合作也预示了实验艺术在此时期的一个双向发展:当实验摄影家日趋将自己的作品设计成行为表演,实验艺术家也越来越被摄影所吸引,不但从摄影中获取灵感并且自己拍摄和制作摄影图片。  

    第二个事件是新型的实验摄影出版物的出现,其中最重要的是1996 年以复印技术出版的《新摄影》。此外,称作“黑皮书”、“白皮书”和“灰皮书”的一套无标题私人出版物把摄影作为实验艺术的重要媒介进行介绍,提供了最早出版的东村行为艺术照片和许多代表性实验艺术家的观念摄影作品。  

    第三件大事是观念摄影的流行。《新摄影》第三期的前言只有一句话:“观念进入中国摄影时,就好像尘封多年的屋子里突然开启的一扇窗户,我们可以舒服地呼吸,可以获得‘新摄影’的新义”。在这个潮流中,摄影家把概念和话语置于表现之上,通过艺术实验解构现实。他们不再致力于捕捉生活中的瞬间,而是更多地关注艺术表现的方式并努力掌控对作品的观看,导致“人为组构”影像的流行。

    23.jpg

    ▲ 左小祖咒 / Zuoxiao Zuzhou 

    (参与艺术家:王世华,苍鑫,孔布,张洹,左小祖咒,徐三,张彬彬,段英梅,朱冥,马六明;摄影:吕楠) 

    为无名山增高一米 

    1995

    24.jpg

    ▲ 王宁德 / Wang Ningde 

    No.25 “某一天“系列

    1999-2009

    25.jpg

    ▲ 颜长江 / Yan Changjiang 

    爱情——那把伞永不坠落永不飞升 

    2001 

    26.jpg

    ▲ 邱志杰 / Qiu Zhijie 

    好 

    1997 / 2015

    27.jpg

    ▲ 高波 / Gao Bo 

    藏民:三个男孩

    1995

    28.jpg

    ▲ 荣荣 / RongRong 

    自拍1994,“北京东村”系列 

    1994

    29.jpg

    ▲ 卢广 / Lu Guang

    被污染的风景

    2012 / 2017

    30.jpg

    ▲ 刘勃麟 / Liu Bolin 

    手机 

    2012

    31.jpg

    ▲ 何云昌 / He Yunchang 

    抱柱之信 

    2003 / 2017

    32.jpg

    ▲ 蒋志 / Jiang Zhi 

    屉中物 02 

    1997


    第四部分

    d.jpg

    2000 年的《第三届上海双年展》和2002 年的《首届广州三年展》标志了中国实验艺术—包括实验摄影—的合法化和国际化。随后展开的是当代摄影在中国大地上的新的一章:这门艺术开始从实验摄影家及批评家的小圈子中走出来,参与到全社会的文化生活和艺术教育之中。与这个变化同步,新的摄影展示场地、商业渠道、研究中心和批评研究陆续出现,表明中国当代摄影进入了一个新的、机构化的阶段。

    当代摄影作品不但在大型双年展、三年展中占有显著地位,而且与大众文化混合,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型摄影节。开放空间中举行的个展和群展迅速增多,一些仍坚守着实验摄影的初衷。有关摄影的写作也更为频繁的出现,预示着这一艺术史和艺术批评领域的建立。

    33.jpg

    ▲ 阿斗 / Adou 

    男人、羊 

    2006

    34.jpg

    ▲ 张晓 / Zhang Xiao 

    “他们”系列29 

    2007

    35.jpg

    ▲ 陈哲 / Chen Zhe 

    身体/伤 #005,“可承受的”系列 

    2007-2010

    36.jpg

    ▲ 张晋 / Zhang Jin 

    无字碑

    2011 

    37.jpg

    ▲ 李俊 / Li Jun 

    唱给上帝的歌

    2008 

    ▲ 朱岚清 / Zhu Lanqing 

    负向的旅程 

    2013

    ▲ 冯立 / Feng Li 

    男人和鸟

    2015 / 2017

    40.jpg

    ▲ 张克纯 / Zhang Kechun 

    煤厂里的佛像,宁夏,“北流活活”系列 

    2014

    41.jpg

    ▲ 骆丹 / Luo Dan 

    《素歌》之二十五,敲钟的约翰,老姆登村 

    2010 

    42.jpg

    ▲ 木格 / Mu Ge 

    客轮 男人 2006

    2006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