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邱志杰:区分描述性概念和分期概念――中西语境中“当代艺术”的概念考察
  • 传统、全球化,以及影响东西方当代艺术的几个问题
  • 黄笃︱艺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但可以综合现实
  • 重要的不是“什么是当代”:我们应该关注在历史中形成的当代性
  • “一路走来”——“中国前卫艺术教父”栗宪庭的艺术之旅
  • 艺术中的政治——汪晖与朱金石的对话
  • 欧游反思录 ——欧洲三大艺术活动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 当代形式与传统文化(关于观念艺术)
  • 朱青生:中国未真正诞生艺术史专业
  • 专家认为:中国策展人应具备两种目光
  • 何桂彦:重要的仍然是艺术
  • 原志阳:当代艺术如何介入城市文化权力空间
  • 鲁明军:功能自觉与价值阙如
  • 冀少峰:为什么是“中转”
  • 朱其︱疯狂消费是我们觉得真实或者踏实的存在
  • 何谓“事件”——如何创造一个展览
  • 本届卡塞尔文献展以失败告终?策展团队Ruangrupa访谈
  • 陈晓峰:2011年艺术危机G点
  • 盛葳︱论“体制”与“当代艺术”之关系
  • 孙振华:史学传统和当代艺术史写作
  • 刘淳:策展人的价值与意义
  • 展览制度与中国当代雕塑
  • W.T.J. 米切尔︱视觉媒介不存在
  • 朱青生:对博伊斯的一些评价
  • 张海涛:对宋庄“强拆事件”的见解
  • 被误读的“行为” ——二十年多年行为艺术现象和背景
  • 彭德︱中国美术发展战略
  • 欧宁:报纸是隐形的公民建筑
  • 栗宪庭:“被消费”的影响力
  • 冯博一︱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劫难逃
  • 安塞姆-基弗:艺术是艰难的,可不是娱乐
  • 奥利瓦中国行的意义与中国抽象艺术
  • [访谈]张海涛:转换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
  • 与传统碰撞?PSA“青年策展人计划”展现新生代策展人的爆发力
  • 自动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上):中国当代艺术在变乖还是进化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之路在何方?
  • 从高岩松装置作品看今日“新垃圾艺术”
  • 朱朱:“狂欢”与“灰色”
  • 后现代艺术的商业运作
  • 两个视角回眸艺术“85新潮”
  • 尹吉男:当代艺术家仍需寻找文化坐标
  • 欧文·沃姆 选择幽默,就是选择批判
  • 中国当代艺术的审查制度
  • 评论档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艺术家库 > 国外 > 彼得·科格勒(Peter Kogler)

    彼得·科格勒(Peter Kogler)

    2015-02-27 14:03:11 来源: TOOTSY、Scene 360、VICE中国 作者:琪·钟 Becky Chung

     

    MSU,萨格勒布当代艺术博物馆,2014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Galerie im Taxispalais,2014,图片提供:科格勒工作室

    30年来,彼得·科格勒(Peter Kogler)一直在用迷幻催眠的线条设计装饰地面、墙壁和天花板,让空间看起来好像不自然地扭曲变形了。在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当代艺术博物馆(Zagreb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科格勒又一次用自己的最新作品把一个普通的立方形空间变成了一个视觉迷宫。

    萨格勒布的展览以一个画着红色相交线的窗帘开场,进去后就是沉浸式的视听装置,灵感来自《银翼杀手》(Blade Runner )和弗里茨·朗的黑丝电影。然后,观众暂时从“无法定义的运动和不安全感”当中解脱出来,稍微休息后,就进入了充斥着了二维、三维视觉结构的下一个展厅,四周墙面上布满了蚂蚁、灯泡、白鼠、人脑,管子。观众们也许一时还反应不过来周围只是雪白墙面上的黑色印花。

    奥地利维也纳,纸上丝印,1995,图片提供:Margherita Spiluttini

    真假难辨,奥地利克里姆斯美术馆,纸上丝印,1996,图片提供:Margherita Spiluttini

    德国不来梅,Gesellschaft für aktuelle Kunst,1996 ,供图:Joachim Fliegner

    德国慕尼黑,Galerie Karin Sachs,纸上丝印,1991

    弗里德里克花园卡塞尔博物馆,纸上丝印,1992,提供图片:Dirk Pauwels

    奥地利维也纳,U-Bahn Karlsplatz, 2011/12,图片提供:Iris Ranzinger

    真假难辨,装置,奥地利格拉茨,Galerie & Edition Artelier,2000

    葡萄亚里斯本,Museu Coleccao Berardo,2009,提供图片:Antonio Nascimento

    MSU,萨格勒布当代艺术博物馆,2014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DIRIMART Gallery,2011,图片提供:科格勒工作室

    奥地利艺术家Peter Kogler已做过大量展现封闭空间潜力的实践。几何图案将扁平的白墙转变成眩目的地下隧道幻觉。在画廊空白的墙上运用曲线和急转,等高线让观光者感觉像是被吸进了一个旋转的涡流。这些设计中的某些环绕了整个走廊,这样人们可以物理上的穿行这些图案以体验全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