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邱志杰:区分描述性概念和分期概念――中西语境中“当代艺术”的概念考察
  • 传统、全球化,以及影响东西方当代艺术的几个问题
  • 黄笃︱艺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但可以综合现实
  • 重要的不是“什么是当代”:我们应该关注在历史中形成的当代性
  • “一路走来”——“中国前卫艺术教父”栗宪庭的艺术之旅
  • 艺术中的政治——汪晖与朱金石的对话
  • 欧游反思录 ——欧洲三大艺术活动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 当代形式与传统文化(关于观念艺术)
  • 朱青生:中国未真正诞生艺术史专业
  • 专家认为:中国策展人应具备两种目光
  • 何桂彦:重要的仍然是艺术
  • 原志阳:当代艺术如何介入城市文化权力空间
  • 鲁明军:功能自觉与价值阙如
  • 冀少峰:为什么是“中转”
  • 朱其︱疯狂消费是我们觉得真实或者踏实的存在
  • 何谓“事件”——如何创造一个展览
  • 本届卡塞尔文献展以失败告终?策展团队Ruangrupa访谈
  • 陈晓峰:2011年艺术危机G点
  • 盛葳︱论“体制”与“当代艺术”之关系
  • 孙振华:史学传统和当代艺术史写作
  • 刘淳:策展人的价值与意义
  • 展览制度与中国当代雕塑
  • W.T.J. 米切尔︱视觉媒介不存在
  • 朱青生:对博伊斯的一些评价
  • 张海涛:对宋庄“强拆事件”的见解
  • 被误读的“行为” ——二十年多年行为艺术现象和背景
  • 彭德︱中国美术发展战略
  • 欧宁:报纸是隐形的公民建筑
  • 栗宪庭:“被消费”的影响力
  • 冯博一︱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劫难逃
  • 安塞姆-基弗:艺术是艰难的,可不是娱乐
  • 奥利瓦中国行的意义与中国抽象艺术
  • [访谈]张海涛:转换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
  • 与传统碰撞?PSA“青年策展人计划”展现新生代策展人的爆发力
  • 自动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上):中国当代艺术在变乖还是进化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之路在何方?
  • 从高岩松装置作品看今日“新垃圾艺术”
  • 朱朱:“狂欢”与“灰色”
  • 后现代艺术的商业运作
  • 两个视角回眸艺术“85新潮”
  • 尹吉男:当代艺术家仍需寻找文化坐标
  • 欧文·沃姆 选择幽默,就是选择批判
  • 中国当代艺术的审查制度
  • 评论家+策展人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评论家+策展人 > 刘礼宾(Liu Libing)

    刘礼宾(Liu Libing)

    2012-02-16 15:24:33 来源: artda.cn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刘礼宾(Liu Libing)

    简历
    刘礼宾,1975年生于山东。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讲师。
    2005年至2006年担任“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主任编辑,同期曾主持《艺术世界》“纪念85美术新潮20周年”系列访谈栏目。
    2006年策划“形无形Visibleinvisible”中国抽象绘画展及中国抽象绘画研讨会。
    2007年策划第三届北方雕塑年度展。
    2008年4月参加“中国当代新锐批评家论坛——新世纪的冲突与梦想”研讨会;6月主持“去蔽、还原——对年轻艺术家抽象化解读以及影响的反思”研讨会,7月与《东方艺术•大家》主持“对装置、雕塑创作时下问题的讨论”研讨会。8月策划“形无形Visibleinvisible”第2回展,9月参与策划“人民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作品研究展”(负责民国部分)、“虚城计——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负责学术定位、主持学术研讨会)。

    曾发表论文“抽空意象后的切实存在”、“触觉是不是一种理由?”、“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研究”、“‘雕塑’概念的渊源流变和‘雕塑家’的出现”、“中国抽象绘画的阐释”、“徐冰破冰”、“‘再见’是一种必需的态度!”等,出版译著、专著若干。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1651744264 

    策展
    “形无形Visibleinvisible”中国抽象绘画展(第1、2届,2006年、2008年)
    “第三届北方雕塑年度展”(2007年)
    “人民·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作品研究展”(2008年)
    “虚城计——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2008年)
    “智性与意志的重审——798艺术节主题展”(2009年)
    “证伪——何香凝美术馆九大美院油画专业优秀毕业生作品展” (2009年)
    “局中戏——何香凝美术馆九大美院油画专业优秀毕业生作品展” (2010年)
    “雕塑——隋建国与他的几个学生(2010年)

    论文
    “中国抽象绘画的阐释”、“‘再见’是一种必需的态度”、“仅作为表态的前卫性”、“数码摄影的普及和‘形象的狂欢’”、“二元对立的隔绝及其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呈现”、“奥利瓦解读的价值与悖谬”、民国人民的美术史等。   

    著作
    《现代雕塑的起源——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研究》(河北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译著
    《艺术与艺术家辞典》(Art and Artist)(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


    雕塑的公共性和艺术家的个性

    文/刘礼宾

    《美术观察》2011年最新一期“雕塑的公共性” 栏目
     
    雕塑的“公共性”与雕塑家对“个性”的强调是一对矛盾。一方面,雕塑矗立在公共空间,必然会产生各种影响,“反应”会以各类形式产生,并通过各类渠道传播;另一方面,雕塑家的“个性”肇始于雕塑家对自己“知识分子”(而非只是实现投资方意愿的“工匠”)身份的主观认同,这一“认同”往往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批判性,与参与公共空间营建的政府、观众并不一定合拍。
     
    在中国,“公共性”的定位多出自政府相关机构的选择,比如城市规划局、园林局等等,由于城雕易于成为公共话题,一个城市的“一把手”往往也会参与最终方案的定夺。这些机构负责人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接受能力往往决定了一个城市城雕的大致水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也要考虑自己的个人趣味和公众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另外,还要考虑城雕作品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关系。所以,一个城市对城雕作品的题材、风格的选择往往慎而又慎。很多时候,“不惹麻烦”成为最重要的标准。所以多数城雕作品往往是相对平庸的作品:或者是题材上没有问题的作品,或者是风格上颇为“抽象”的作品——在这类作品中,雕塑家做着没有多少意义的立体形式构成游戏。

    西方现代主义以来,“雕塑家”开始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个性”,肇事者自然是罗丹。尽管罗丹的很多作品也被摆在公共空间,但他这一类艺术家主要是“工作室艺术家”。他主要借助雕塑创作来实现自己的艺术主张,而很少考虑公共接受能力。20世纪的西方雕塑史,罗丹类艺术家占据主流。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有一段时间,雕塑创作的发展滞后于其他艺术形式。上世纪80年代,雕塑创作基本没有进入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中国当代雕塑创作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在这一时期,由于城市的加速扩张,一大批“菜雕”出现在全国各个城市。“当代雕塑”与“菜雕”泾渭分明,互不干涉,但创作者往往有所交叉。这种“创作”与“行活”的分离,是由于各方面原因造成的,但确实是中国现有雕塑生态的生动写照。

    如何解决“公共性”和“个性”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公共空间控制的放开,一方面需要艺术家将“个性”融入更宏观的环境。当一件作品和现实之间形成真正的共鸣时,我想更多人会接受它。但这样的“共鸣”绝非表面的、题材决定论的,如果大家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创作和时代契合的关系去考虑这个问题,可能就简单了。但是更多艺术家并没有这样感受时代的能力,或者说没有实现这一“感受”的艺术能力。
     
    2011-06-02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