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海涛︱科技与艺术的跨界、差异及转换
  • 张海涛:中国独立动画发展中的问题和现状
  • 现场︱人工智能,到底能不能搞艺术?
  • 2019连州国际影像专家见面会
  • 日程 | 2019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 第七届“金拴马桩奖”大学生影像艺术节︱日程+终评
  • 论坛︱张海涛:近未来影像艺术的媒介趋势
  • 圆桌讨论︱互联网与当代艺术
  • 张海涛:对宋庄“强拆事件”的见解
  • 现场︱“守望原乡”2018广安田野双年展
  • [访谈]张海涛:转换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
  • [展讯]郑州首届“烩art”国际现场艺术节
  • 张海涛:探寻七零后艺术群体的尴尬特征
  • 张海涛︱网络线上展览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在线展览的发展与演化”采访
  • 张海涛︱未来艺术学概论——天津美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系列学术讲座回顾
  • “长江视野”新视听影像作品大赛评选结果揭晓
  • 中国元宇宙峰会2021
  • 现场︱“都市游牧”2017杭州大屋顶国际动态影像展
  • 张海涛︱悲欣交集——宇宙方舟2020的微缩景观
  • [西安]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国际短片单元暨第五届西安国际影像节
  • “都市游牧”2017杭州大屋顶国际动态影像展
  • [成都]讲座︱张海涛:近未来科技与人工智能艺术的逻辑简史
  • 2023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时光机器、以虚强实、同行际遇、降河洄游
  • [现场]100X100=900国际录像艺术展 - 中国首映
  • 张海涛︱鲁迅美院实验艺术系课程《未来艺术简史》
  • 现场︱日常动媒体
  • [北京]动·静︱计划三
  • 讲座︱张海涛:人工智能学与AI艺术观念简史——AI、哲学、艺术的历史逻辑
  • [杭州]讲座︱张海涛:近未来科技艺术
  • [2013-10-19]第14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作品现场
  • 100X100=900国际录像艺术展——100位录像艺术家讲述一个世纪
  • 现场︱“人机合一”人机艺术计划Ⅱ
  • 张海涛︱后现代、当代、未来艺术思潮的历史逻辑与特征
  • 张海涛︱媒介创造与本体穿越:中国机器人艺术
  • 张海涛︱后疫情时期现场艺术持续实施的可能性
  • [2013-10-31]感应器II——“感应·感动”人工机能艺术展作品
  • [2013-10-31]暗物质II——当代艺术的异类表述作品
  • 感应器II——“感应·感动”人工机能艺术展
  • 暗物质II——当代艺术的异类表述
  • “宠灵”建筑空间设计——方案艺术戴帆个案
  • [北京]破案小组:营救行动
  • 如何建构中国当代影像艺术?
  • [北京]动·静︱计划二
  • 沙龙︱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障——AI艺术的衡量标准究竟在哪儿?
  • 评论档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巨型展览时代来了吗

    巨型展览时代来了吗

    2010-05-13 10:48:44 来源: 上海证券报 作者:邱家和

      “改造历史”从展览的主题、展览的组织乃至展览的运作,都引发了众多的争议,在业界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不过,从关注当代艺术市场发展动向的角度看,其最重要的看点应该是宣告了一个“巨型展览时代”的到来。

       所谓巨型展览,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在参展艺术家与作品数量、展览规模与展览投资等方面都令人乍舌的大规模展览。这种大规模的展览在当代艺术市场上的出现,是2007年的事,以记者有限的经历也得以现场目击了诸多先例,如全球金融危机之前有尤伦斯艺术中心的“85新潮”,之后有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当代艺术30年(绘画篇)”。它们共同的特征都是以历史的梳理为追求,而且都投入了巨资。因此,许多人也许会说,即便有这样一个“巨型展览时代”,也并非自“改造历史”始。

       其实不然。首先,“改造历史”较之之前的巨型展览不可同日而语,创造了许多新的展览纪录:包括参展艺术家、作品、展览面积的数量,展览的衍生活动授奖与晚宴的规模,还有更重要的投资总额竟达1800万元之巨,在民间性质的展览中不能说绝后,但至少是空前的。更重要的是,展览的操作方法,是让参展艺术家委托展览主办方出售作品,一个新的商业模式俨然形成,使这个展览迥异于尤伦斯艺术中心与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同类展览。

       回顾历史,中国艺术市场先后经历了“独立策展人时代”、“美术馆(或大型画廊)时代”与“艺术博览会时代”,其中贯穿了一条历史的线索:随着资本涌入的规模与效率的提升,中国初生的艺术市场从早期项目制的游击战转到软硬件兼备的的阵地战、持久战,仿效西方发达国家快速完成了其体系性的架构。

       然而,也许是“国情”特殊,这几个时代虽然各领风骚,却一概地都很短命,都是快速勃起也转瞬疲软:独立策展人早就纷纷投靠公私机构,美术馆中最具指标性质的尤伦斯中心则一直被购并的传言所环绕,而内地博览会更是强弩之末疲态尽显。在这个背景下,“改造历史”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称得上是突出重围,使当代艺术市场进入了“巨型展览时代”。

       然而,环顾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不难发现学术仍然缺席,批评照样失语,市场则继续大起大落忽冷忽热;再细细考察其中的基本元素,则无论是做商业的画廊还是做学术的美术馆,都还没有到位。因此,即便这个“巨型展览时代”已经快速勃起,但会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而难以为继呢?却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