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村上隆怎么样?
  • 邓启耀:被“江湖”的798
  • 数码摄影的普及和“形象的狂欢”
  • 王柏伟︱当代影像科技与表演艺术的关系简史
  • 朱青生︱所有专制都坚持经典和传统的艺术
  • 段炼:图像的堕落
  • 艺术不是感觉,而是深刻的感觉 ——答川美院报“师说”栏目记者问
  • 后现代主义正在退出历史
  • 查尔斯·萨奇,不批判他批判谁?
  • 利奥塔︱后现代之状况
  • 彭德︱批评家有谁能进入历史
  • 政纯办:纯形式的悖论?
  • 査常平:当代艺术中的四类批评家
  • 深化与拓展——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雕塑的若干反思
  • 邱志杰:一个全盘错误的建构
  • 泡沫大师和皇帝新衣——艺术产业和中国当代艺术现状
  • 解论中国当代“暴力化”艺术:兼评王南溟先生的《怎样对待权利》
  •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双年展
  • 艺术界为何要八卦?
  • 留存一份真诚和感动,去照亮自己的人生
  • 李国华︱全球化与中国当代艺术的浮沉——2000年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
  • 巫鸿︱当代艺术的本质之一就是它的全球性
  • 白南准的皮带:朱丽叶与杨诘苍的对话
  • 当艺术史终结和身份危机之后
  • 文化主权与身份:后殖民主义批评中的跨文化超越
  • 修史与批评九问
  • 朱其︱双年展主题以及思想资源的匮乏
  • 上海双年展的文化立场与当前语境
  • 尤洋:信息逻辑的革新
  • 艺术批评的形式
  • 贝尔斯&奥兰德︱艺术与恐惧
  • 李小山:中国前卫艺术现状
  • 査常平:“叙事中国”中的个体生命关怀
  • 语言法度与个人自由
  • 教师也是生产者
  • 艾未未: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腐蚀、诱惑80后、90后
  • 当代艺术中的四类批评家
  • 生产、观看与解释——当代美术史写作的三个机制
  • 李雨洁︱展览南方可以逃脱奇观吗?
  • 当代艺术需要现场经验
  • 水天中谈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状况
  • 卢杰:理想主义不会失败
  • 艺术北京的五大质疑
  • 冯博一︱躺平背后是退无可退的悲凉
  • 杨小彦︱出名艺术家都有非凡的公关能力
  • 当代艺术论之三:方法论
  • 国内新闻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国内新闻 > 丹麦“世界之基”双年展 移民艺术家群集放异彩

    丹麦“世界之基”双年展 移民艺术家群集放异彩

    2010-11-26 13:42:22 来源: 尼古拉-哈特维格 作者:

    Lillibeth Cuenca Rasmussen在双年展现场的行为表演( Fotografen, Michael Damsgaard)

    丹麦城市海宁(Herning)此前仅是以纺织业中心和Bjarne Riis(绰号“海宁之鹰”,环法自行车赛冠军,却因使用药物被取消资格)的故乡著称。如今,此地成了“世界之基(Socle du Monde)”双年展的所在地,这一双年展是文化界与商界的尝试性合作,将艺术家们与本地、本国的企业联系起来,这些企业中有老衬衫厂家、连锁牛排餐厅和地毯生产商,他们提供经济赞助,并承诺给予“完全的艺术自由”。本次是该双年展的第五届,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艺术家集中起来,以其各自的经验反映本届双年展的主题——“文化之间(Between Cultures)”。

    刚果艺术家Christian Botale与丹麦艺术家Christian Danielewitz一道在一间布满屏幕上显示CNN、BBC、卡塔尔半岛电视台、Sky和彭博社页面的笔记本电脑的小黑屋中建立了自己的刚果新闻频道。尽管前述媒体极少报道有关刚果的新闻,却比在审查制度下畏首畏尾的刚果本土媒体具有更大的覆盖范围。Botale受到他那经历过比利时殖民岁月的先父的启发,对来来往往的观众们说着:“非洲大陆形如左轮手枪,刚果便是这枪的扳机。”

    生于菲律宾的艺术家Lilibeth Cuenca Rasmussen以作品《想你在我身下(I Want You Under My Skin)》对种族与文化问题进行了略为挑衅的探讨。在以摄影作品喷绘的挂毯上,艺术家本人的女儿成了个编辫子的非洲妹,她的未婚夫则成了个拉美的小白脸。Rasmussen的一位朋友的皮肤由黑变白,还戴上了蓝色隐形眼镜。艺术家本人在作品中则穿戴罩袍,她说:“这作品谈的是成见,关于我们如何不带偏见地接受他人。”

    保加利亚艺术家Nedko Solakov则以一种幽默的个人方式揶揄了艺术的商业一面。在今年的巴塞尔艺博会上,Solakov参展的唯一一件作品没卖出去,他向一家公关公司咨询怎样才能卖得好点儿,公关公司说要去迎合买家的趣味,并接受网上的订制。作为这件名为《请帮忙(Help)》的作品的一部分,Solakov宣布出售此作品的部分收入将捐献给杜撰出来的“促进艺术商业及制约艺术家创造力基金会”。

    Thierry Geoffroy的影像作品《断臂之前(In Advance of the Broken Arm)》是展览中最雷人的作品之一,片中艺术家和一群助手(全都是来这北欧国家的移民)跟在该国皇家四轮马车后面,边跑边清理拉车的马们留下的粪便。这些粪便密封在罐头中展示。这件作品是向杜尚致敬,采用杜尚用现成雪铲的作品之名,同样也是在向皮耶罗-曼佐尼(Piero Manzoni)致敬,曼佐尼的《艺术家之屎(Merda d'Artista)》也参加了本届双年展,据说罐头中装着他自己的粪便。

    另一件非同寻常的作品是Marcelo Viquez的大型木棺,里面一格一格地放着好多可口可乐瓶。艺术家于双年展开幕前一天在展馆的地下室完成了这件作品。有位博物馆员工对此爆料:“当时我们正吃饭呢,可口可乐总是莫名其妙地就没了。”作品标题有些费解:“帝国崩塌前的文化繁盛(Culture Prevails Before the Empire's Fall)”。据Reenberg说:“我问艺术家这是什么意思,他说:‘我不知道’。”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